《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全文内容解读

 最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全文内容解读

 一、

 《纲要》

 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二、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

 三、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工作思路

 四、

 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

 在构建课程思政的内 容体系方面,

 《纲要》

 是如何考虑的?

 五、

 《纲要》

 是如何构建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体系的?

 六、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

 《纲要》

 在抓好课堂教学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七、

 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怎么样,

 关键在教师。

 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方面,

 《纲要》

 有哪些考虑?

 八、

 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实方面,

 《纲要》

 提出了哪些工作要求?

 十、

 《纲要》

 全文内容

  前言:

 近日, 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纲要》 在抓好课堂教学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本文就

 《纲要》 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一、

 《纲要》

 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印发实施《纲要》 ,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全国教育大会、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这些重要讲话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 认真贯彻党中央、 国务院部署, 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一系列工作安排, 在学科专业、 一流本科、 教师培训、 教学评估等工作中进行重点部署, 指导研制出台《纲要》 。印发实施《纲要》 ,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在高校价值塑造、 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三位一体” 的人才培养目标中, 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这一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 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 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印发实施《纲要》 ,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

 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 现象, 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 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

 础最根本的工作, 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总的目标就是, 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在全国所有高校、 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 让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各地各高校形成广泛共识, 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工作思路

 教育部坚持“四个相统一”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第一, 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 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 形成协同效应。第二,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在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重要作用的同时, 用好隐性教育渠道, 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既形成“惊涛拍岸” 的声势, 也产生“润物无声” 的效果。第三, 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

 既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 建立包括内容体系、 教学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内的一整套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体系, 也要针对不同专业、 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第四, 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

 一方面及时总结各地各高校典型经验,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另一方

 面通过选树典型,以“点” 带“面” , 鼓励高校积极探索, 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

 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

 在构建课程思政的内 容体系方面,

 《纲要》

 是如何考虑的?

 《纲要》 提出, 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以爱党、 爱国、 爱社会主义、 爱人民、 爱集体为主线, 围绕政治认同、 家国情怀、 文化修养、 宪法法治意识、 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明确了课程思政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 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 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 思想认同、 情感认同, 坚定“四个自信” 。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把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国家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 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 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培育理想人格, 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四是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 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深化对法治理念、 法治原则、 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 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化解

 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五是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态势, 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 增强职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自觉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五、

 《纲要》

 是如何构建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体系的?

 高校教师的 80%是专业教师, 课程的 80%是专业课程, 学生学习时间的 80%用于专业学习, 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纲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 按照公共基础课、 专业课、 实践类课程 3 种课程类型, 分别明确了每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其中, 又按照学科专业特点, 分别提出文史哲类、 经管法类、 教育学类、 理工类、 农学类、 医学类、 艺术类 7 大类专业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 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 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 干出自己的“特色” 。

 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 分类推进。

 六、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

 《纲要》

 在抓好课堂教 学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纲要》 提出, 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落实, 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首先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管理, 进一步指导高校修订课堂教学管理规定, 在课堂教学管理规定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要求。

 高校要在课程目标设计、 教学大纲

 修订、 教材编审选用、 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下功夫落实到位。其次是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 将“读万卷书” 与“行万里路” 相结合, 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 实习实训活动, 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第三是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 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 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课程思政教学要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七、

 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怎么样,

 关键在教师。

 在提高教师课程 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方面,

 《纲要》

 有哪些考虑?

 《纲要》 明确了五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广共享” , 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分区域、 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 现场教学观摩、 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二是要“强培训” , 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 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 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三是要“重合作” , 充分发挥教研室、 教学团队、 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 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四是要“树表率” , 鼓励支持院士、 “长江学者” 、 “杰青” 、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五是要“深研究” ,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 难点、 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

 八、

 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实方面,

 《纲要》

 提出了哪些工 作要求?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 系统性的工程, 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根本保障。一是要“上下” 同步齐动。

 “上” 到战略精心谋划, 教育部将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 统筹研究重大政策, 指导各地各高校开展工作。

 成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提供专家咨询意见。

 “下” 到一线落地生根,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教务部门牵头抓总、 相关部门协同联动、 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 同时要明确经费支持, 加强课程思政经费保障。二是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 ,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 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 学科评估、 本科教学评估、 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 专业认证、 “双高计划” 评价、 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三是抓好课程思政示范典型, 持续深入抓典型、 树标杆、 推经验,建设国家、 省级、 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 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 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选树一批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 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在全国树立课程思政教学标杆。

 十、

 《纲要》

 全文内容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特制定本纲要。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 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不可割裂。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更是必备内容。

 这一战略举措, 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 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 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 课程建设“主战场”、 课堂教学“主渠道” , 让所有高校、 所有教师、 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 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形成协同效应,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 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 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要牢固确立人

 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

 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要直接抓人才培养工作, 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 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 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全面覆盖、 类型丰富、 层次递进、 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让学生通过学习, 掌握事物发展规律, 通晓天下道理, 丰富学识, 增长见识, 塑造品格, 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在全国所有高校、 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 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 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 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以爱党、 爱国、爱社会主义、 爱人民、 爱集体为主线, 围绕政治认同、 家国情怀、 文化素养、 宪法法治意识、 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 劳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 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 思想认同、 情感认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 社会、 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提高个人的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修养, 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 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和社会的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 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崇正义、 尚和合、 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 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 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 充满中国味。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深化对法治理念、 法治原则、 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 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增强职业责任感, 培养遵纪守法、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诚实守信、 公道办事、 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四、

 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

 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要坚持学生中心、 产出导向、 持续改进, 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 学习效果, 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公共基础课程。

 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人文素质、 科学精神、 宪法法治意识、 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加强品德修养、 增长知识见识、 培养奋斗精神,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 美育类课程,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 增强体质、 健全人格、 锤炼意志, 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 陶冶情操、温润心灵、 激发创造创新活力。专业教育课程。

 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 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 深度和温度, 从课程所涉专业、 行业、 国家、 国际、 文化、 历史等角度, 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 提升引领性、 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验实践课程, 要注重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 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社会实践类课程, 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 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

 路”相结合, 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 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五、

 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

 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 结合不同课程特点、 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文学、 历史学、 哲学类专业课程。

 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历史与现实、 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类专业课程。

 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 关注现实问题, 培育学生经世济民、 诚信服务、 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

 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突出课堂育德、 典型树德、 规则立德, 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 培育爱国守法、 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 培养学生传道情怀、 授业底蕴、 解惑能力, 把对家国的爱、 对教育的爱、 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 自觉以德立身、 以德立学、 以德施教, 争做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

 的“四有”好老师,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顽强拼搏、 奋斗有我的信念, 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理学、 工学类专业课程。

 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学类专业课程, 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 培养学生探索未知、 追求真理、 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学类专业课程, 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 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农学类专业课程。

 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 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懂农业、 爱农村、爱农民” , 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 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 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医学类专业课程。

 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 救死扶伤、 甘于奉献、 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 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 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尊重患者, 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 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能力,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

 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 扎根人民、 深入生活,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要坚持以美育人、 以美化人, 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增强文化自信。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 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

 六、

 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 作为课程设置、 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 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 教学大纲修订、 教材编审选用、 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 贯穿于课堂授课、 教学研讨、 实验实训、 作业论文各环节。

 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 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 进教案课件、 进考试。

 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要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 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 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

 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组织开展“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新闻实务大讲堂”等系列讲堂, 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实习实训活动, 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七、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教师是关键。

 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

 强化育人意识, 找准育人角度, 提升育人能力, 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 见功见效。

 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 分区域、 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 现场教学观摩、 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 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

 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法律职业伦理、 工程伦理、 医学人文教育等专题培训。

 支持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 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 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

 充分发挥教研室、 教学团队、 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 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

 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 鼓励支持院士、 “长江学者”、 “杰青” 、 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 难点、 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

 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 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八、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 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

 充分发挥各级

 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学科评议组、 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 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

 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 学科评估、 本科教学评估、 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 专业认证、 “双高计划”评价、 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

 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 岗位聘用、 评优奖励、 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成果奖、 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 突出课程思政要求, 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九、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 加强顶层设计, 全面规划, 循序渐进, 以点带面,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适应不同高校、 不同专业、 不同课程的特点, 强化分类指导, 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部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 统筹研究重大政策, 指导地方、 高校开展工作; 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提供专家咨询意见。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 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地、 各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 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督查检查。

 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教务部门牵头抓总、 相关部门联动、 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

 工作格局。加强支持保障。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套, 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 支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 结合学校实际, 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建设计划, 统筹各类资源, 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示范引领。

 面向不同层次高校、 不同学科专业、 不同类型课程, 持续深入抓典型、 树标杆、 推经验, 形成规模、 形成范式、 形成体系。

 教育部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 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 推动建设国家、 省级、 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 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 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县妇联党支部党建工作总结通用

 今年以来, 县妇联党支部在县委、 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妇联的精心指导下, 紧紧围绕县委、 县政府的中心工作, 按照“党建带妇建、 妇建服务党建” 的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 坚持服务大局、 服务妇女、 服务基层的宗旨, 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切实加强党的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凝聚力、 创造力和向心力, 为加快建设美丽幸福小康新县提供了 坚强组织保证。

 一、

 加强责任落实,

 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一)

 发挥核心作用,

 完善责任体系建设。

 县妇联党支部把机关党建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 始终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 同检查、 同落实, 实行一把手亲自抓、 负总责。

 年初召开专题支部会议, 认真研究制定全年党建工作计划, 制定了《县妇联 2019 年党建工作计划》, 将党建目 标进行层层分解, 细化量化,责任到人, 严格考核, 逐项兑现, 形成了 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构建起了 上下同心共抓党建的良好运行机制。

 (二)

 强化制度建设, 健全党建工作机制。

 进一步严格组织

 程序, 强化组织功能, 激发组织活力, 及时更新党务公开内容,丰富支部活动内容, 创新支部工作方式。

 在健全“三会一课” 制度的基础上, 完善中心组学习和全体人员学习制度, 选派党员干部参加各类理论知识培训和业务培训, 鼓励干部职工“每天学习一小时, 每月 阅读一本书”, 争当学习型妇女干部。

 完善了 领导班子联系点制度和主席信访接待制度, 全年共共接待来信来访 14 件, 办结率 100%。

 二、

 加强思想建设,

 提升党员干部素质

 提升理论知识水平。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 十九届三中、 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举办了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党的十九大三中、 四中全会精神、 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讲座, 牢牢把握妇女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找准妇联工作的切入点, 引领妇女切实统一思想,投身改革发展大潮, 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妇女的创造活力与参与热情, 推动妇女和妇女事业的发展。

 在全体在职党员和机关干部中开展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活动, 增强政治敏感性。

 结合“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活动,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 党风党纪、道德品行、 群众观点” 四个专题学习教育, 制定详实的学习教育计划, 严抓落实, 努力使每一名干部学有所思, 学有所得。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遵守社会公德, 践行职业道德, 弘扬家庭美德, 提升个人品德。

 开展了 向先进人物的学习活动, 引领党员干部在对照中反思差距、 在学习中促进提升, 明确改进方向, 拉

 近与群众的距离。

 提升文明综合素养。

 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和妇女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大力弘扬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妇女群众。

 坚持“四下基层” 制度,开展“下基层、 访妇情、 办实事” 活动, 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巾帼志愿服务活动。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健全谈心谈话等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 使党员干部深切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做到高效率工作、 愉快地生活。

 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相关文件精神, 严明纪律、 严格监督。

 三、

 加强组织建设,

 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强化教育管理。

 认真落实“三会一课” 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的党性观念。

 结合本单位实际, 从理论学习、组织生活、 模范作用、 遵纪守法、 业务工作等几个方面, 对党员进行管理、 考评, 做到各类记录清晰、 详实。

 加强党员信息建设,指定专人负责数据的管理、 更新和维护工作, 上报各类党员信息、统计报表数据及时、 准确。

 强化党建信息化水平, 在甘肃党建平台上及时上传三会一课、 组织生活会及民主评议党员等, 目 前已完成各项会议上传任务。

 按照《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 精神, 定期足额缴纳党费、 同时做好资料整理和归档。强化党员教育。

 坚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的方针, 对党员严格要求, 严格教育、 严格管理、 严格监督。

 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发挥党支部在服务党员、 凝聚人心、 促进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

 把握主题内涵,

 提升主题教育实效

 在县委第二指导组的精心指导下, 县妇联深入开展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

 回顾建党历史, 再望奋斗历程, 重温入党誓词, 重新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坚定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推进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 通过精心组织, 扎实推进,圆满地完成了 活动各项内容, 取得了 一定实效。

 五、

 加强作风建设,

 提升党员干部形象

 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 认真查摆班子、 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 谋划制定整改举措。

 班子、 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以严肃认真、 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问题, 追根溯源,勇于对照检查、 自我剖析, 有一说一、 有二说二, 收到了 红脸出汗、 排毒鼓劲的效果, 且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可行, 12 月 10 日妇联支部顺利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暨专题组织生活会, 全体成员受到了 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 达到了 团结—批评—团结的目 的。

 之后, 支部 9 名党员接受民主测评, 测评等次总体良好。

 六、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建设为民务实清廉党组织

 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和预警防控工作。

 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纳入妇联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 标管理, 与妇联工作同部署、 同检查、 同考核。

 认真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公务用车管理制度、 公务接待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和党务、 政务公开制度等, 形成了 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格局。

 适时组织党员干部

 学习反腐倡廉文件、 会议精神, 观看反腐倡廉教育片, 开展会员卡专项清理、 礼品登记自查等活动。

 班子成员带头勤政廉政,以良好的作风为全体党员干部做出了 表率。

 我会无发生干部违法违纪案件。

 七 、

 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

 彰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特色

 (一)

 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始终把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融入妇联工作, 利用法制宣传、“最美家庭” 及“最美庭院”评选等活动, 渗进千家万户 , 进一步营造和谐清廉的家庭环境,共建亲情清廉防线。

 以家庭为主阵地, 广泛、 持久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 党纪条规教育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 先进典型示范教育, 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廉政文化素养。

 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引导妇女群众和家庭成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

 全心全意服务基层妇女儿童。

 一是深入开展“三帮三进三提升” 主题实践活动, 不断增强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合力。深入基层进行调研, 走进千家万户 , 倾听妇女呼声,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开展“爱心助困、 情系妇女儿童”、“送温暖、 献爱心”活动。

 利用“春节”、“三八” 等节日节点, 对贫困妇女儿童、 退休女干部进行了 救助和慰问 。

 2020 年工作思路:

 一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建设, 提升素质。

 把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妇女工作的一项首要政治任务, 引导党员干部全面领会精神实质, 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并贯穿于妇联各项工作之中, 不断促进妇女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为构建和谐妇联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继续深化“学习型机关” 创建活动, 对年度理论学习作出安排, 创新学习形式, 完善督学机制, 细化机关党员干部述学、 评学、 考学、 奖学办法, 并作为年度考核、 评先评优的依据。

 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战斗力。

 坚持党建带妇建, 继续抓好两新组织的妇女组织组建工作, 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推进各项工作具有规范性、 富有创造性。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工作, 拓展监督渠道, 规范公开程序, 创新公开形式, 丰富公开内容, 不断提高妇联的公信度。

 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等工作。

 切实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坚持“三会一课”、 民主评议党员、 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等制度, 制定党课教育计划, 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讲党课,强化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 关怀、 帮扶机制,畅通党员意见征求渠道, 落实谈心交流制度, 加强对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 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做好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 配齐配强支部班子。

 三要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 促进机关服务上水平。

 持续做好“两学一做” 、“三严三实” 等活动, 进一步深化“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成果。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 教育党员干部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 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坚持领导干部“四下基

 层” 制度, 认真开展“下基层、 访妇情、 办实事”活动, 抓好与农村(社区)“组织联建、 党员结对” 活动和人才工作, 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志愿服务, 参与关爱贫困妇女儿童、 和谐家庭建设和妇女创业就业, 立足自身职能, 不断创新服务基层、 服务妇女群众、 服务发展的活动载体, 着力推进文明和谐机关建设。

 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了 解群众诉求, 多为基层群众办好事、 做实事、 解难事。

 不断巩固“党群共建. 创先争优” 活动成果。四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打造廉洁机关。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强化党风廉政教育, 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工作, 认真履行组织协调职能, 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与沟通, 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

 加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 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廉政自律, 勤政为民”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廉政教育活动, 组织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教育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自重、 自省、 自警、自励,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增强抗腐拒变的能力, 优化机关廉政环境。经过努力, 县妇联支部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党建阵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党建载体得到进一步提升, 党建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 党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虽然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 但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针, 继续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机制, 以党的建设推动妇

 联“学习型、规范型、 效能型、 廉洁型、 和谐型” 建设, 努力带领全体党员干部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深受广大妇女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 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访问:高等学校 纲要 解读